近日,在山東威達重工“王亮工匠創新工作室”,全國勞模、齊魯大工匠王亮和他的徒弟陳磊正圍著一臺五軸聯動數控機床調試參數。這套由師徒團隊研發的國產智能控制系統,使機床精度達到0.001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的1/70。“沒有師傅手把手教,我可能現在還在車間打雜。”23歲的山東威達重工數控技工陳磊感慨道。
棗莊市總將“名師帶徒”制度化,推動100余個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與職業院校結對。嶧城區“豐源工匠”與區職業中專簽訂協議,讓學生帶著企業的真實課題進車間。滕州市“魯班工匠”張興柱開設“周末課堂”,為青年工人講解機械制造工藝。
近年來,棗莊市總創新實施市、縣、企業三級“縱向評”,行業、系統“橫向評”的工匠評選模式,打造“魯班工匠”“滕州工匠”“豐源工匠”等110余個工匠品牌,培育的1242名各級工匠,涵蓋煤炭、化工、水泥等傳統行業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行業,涌現出師徒工匠、父子工匠、夫妻工匠、姐妹工匠、鄉村工匠等各門類、多類型的工匠人才,在多個行業領域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